回顾:人民币上有个“错别字”,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为何不改?
回顾:人民币上有个 “错别字” ,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为何不改?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货币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出现了纸币向电子货币变化的划时代发展。
这样的变化也导致,如今国人使用人民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不过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有不少的人发现人民币上有一个字是“错”的。
不仅是网友这样认为,就连《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也指出新版的人民币上有个“错”字。
难道,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作为我国经济主权的象征,真的会发生如此“低级”的错误吗?
那么,又究竟是那个字被认定是错别字呢?
人民币上的“错误”
展开全文
人民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物品,自然是对它在熟悉不过了。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我们经常使用的纸币。
在各面值的纸币上,对“元”的书写都是“圆”。
比如在100元的纸币上,除了有阿拉伯数字“100”之外,还有“壹佰圆”这样的书写方式。
而也就是这个“圆”让不少人认为是“错字”使用。
因为我国的法律规定,人民币的标准单位就是“元、角、分”。
上学的时候,老师也都是这样教的,所以也有不少的孩子看到人民币上的“圆”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错别字。
而《咬文嚼字》的原主编郝铭就指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认为,如今我们人民币规范的单位用字就是“元”,而“圆”是过去使用的方式。
如今在接着使用“圆”是不是就是人民币的发行不规范呢?
可以说这位主编质疑是引起了比较热烈的讨论,网上关于这件事情也都有各自的看法。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使用错误吗?
货币的发展历史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我国的货币发展历史说起。
货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古代历史中,不同的朝代和发展时期,货币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
在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货币这个概念,当时的人们手中的“货币”就是自己手中的货品。
那是个以物换物的年代,任何的东西都可以当做是货币,进行等价值的交换即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夏朝的时期,出现了使用贝壳充当货币,在市面上进行交易。
在秦朝以前,由于全国处于诸侯割裂的局面,各国的货币也是多种多样的,普及和流通起来相对也是比较的困难。
等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在货币方面也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不仅是废除了其他各国的货币,同时这制定了全国统一流行的钱币。
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或者是书本上看到的铜币的样子。
而这种钱币也是流传了上千年,也成为了很多人记忆中钱币的样子。
在清朝的时候,因为一段屈辱的历史,我国国门被列强强势打开,不平等的条约让大量的白银流落海外。
所以在1988年的时候,清朝也进行了货币的改革,“废两改元”。
在民国的时候,主要流行的就是银圆,在民间也称之为大洋。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出版了我们如今使用的人民币样式,也成为了大家最熟悉的样板。
“圆”并不是错字
人民币上的“圆”字是有历史来源的,也算是我们保留的一种传统文化。
在1910年的政府发布的《币制条约》中,也是明确的规定了“著即定名圆,暂就银为本位”这样的的规定。
所以“圆”也是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和认可,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新版人民币上的“圆”字并不是错别字,而是延续之前的规定而已。
不仅如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是特别指出,在描述货币单位的时候,“圆”和“元”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如果是从货币的流通范围上将,也可以将“元”当做是“圆”的简写。
比如说民国时期流行的“银圆”也可以简写成“银元”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不能称为错误。
同样的“壹佰圆”也是可以简写为“100元”。
再加上“元”字的笔画比较的简单,所以在民间也逐渐的习惯用“元”来代替“圆”字。
但需要注意的是,“圆”可并不是“元”的繁体字,也不是它的通假字,只是因为历史原因,两者在表示货币单位的时候,是可以相通使用的。
“圆”的通假字是“員”,而繁体字则是“圓”,不要弄混淆了。
在我国发行的第一版人民币的时候,就用过“圓”这个繁体字,只不过在之后的版本中被改掉了。
如今在市面上流通的第五版人民币,使用的全部都是印刷宋体简体字。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些人会提出一些疑问,就是“壹佰”不也是繁体字吗?
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壹、贰、叁、肆”等等这些我们在人民币或者是一些场合见到的数字。
并不是阿拉伯数字的繁体字,而是我国大写数字。
虽然阿拉伯数字0-9方便普及和流通,同时更加的通俗易懂。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数字太过于简单,也比较造假和方便涂抹,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像是合同,或者是开发票的时候,都是被要求写上大写数字的。
就是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
结语
所以,人民币上的“圆”字并不是写错了,也不是错别字。
虽然如今规定的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但从货币的单位上来说,“圆”和“元”是通用的,并没有对错之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