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困境中突围
近期读谢云的《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分为陶炼、砺炼、淬炼三部分,从行动力、学习力、思想力三个方面深入探究教师成长的不同路径。
我18岁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并获奖,因此受新疆作协邀请参加“丝路笔会”,后来参加《语文教学与研究》组织的四项全能大赛获下水作文二等奖,由此带着梦想和激情走上教育岗位。但多年后重新审视自我,才发现自己与许多教师一样渐渐陷入迷茫与困惑中。面对风华正茂的学子和他们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我常常不知所措;如今社会在变,教材在变,学生在变,以往成功的经验变成现在失败的教训……我的教育激情一点点消退。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谢云发起的教师成长共同体——知行社。我们一起写作、读书、观课、议课,“奇文共欣赏,文章相与析”。
谢云是一个对教育事业满怀深情的人,他从一线教师成长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进修学校副校长,一直以来都贴地行走不断研究。诗人的激情与率真,工匠的勤勉与务实,在他的身上高度统一。
知行社发展多年,成员由青涩走向成熟,获得了自己的成长,有的著书立说,有的走上管理岗位,有的成为业务骨干……
在《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一书里,作者反复强调,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克服职业倦怠;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与学生心灵契合;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不辜负家长和学生的期待;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拥有职业幸福。这是一本旨在帮助教师找到个人成长内在动力,引领教师获得职业认同的书。这本书是谢云与许多一线教师成长的真实写照,因此将教师成长的路径梳理得清晰又深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教师只有边教边学,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美好,才能体验到这份职业的价值感与幸福感。只有不断反思的教师才会有思想力,有思想力的教师更有力量。
而这样的成长,不仅属于青年教师,也应属于中年教师;不仅包括专业成长,更应包括精神成长。而成长的最佳途径则是“读写思行”。
在《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的许多章节里,谢云反复强调教师读写的重要性,如《正确认识教育随笔的价值》《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作为写作者的教师》《教育写作的意义和价值》等。创办知行社,发起教育行走,谢云以自己的读写实践和大量名师的例子说明读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
带着迷茫与困惑,我先后参加了知行社与“教育行走”公益活动,在点点滴滴的学习中豁然开朗。不知不觉中,那些看起来似乎一成不变的工作也变得充满了惊喜;那些看起来调皮的学生,其实也灵动有趣;那些枯燥乏味的日子,细品也很有诗意。
我是如此平凡,但一粒微尘也有自己的波光云翳。即便平凡如我,倘若不放弃成长,总有可以追寻的教育幸福,即便不能改变教育生态,也可以在困境中突围,“营造局部的春天”。
当然,这些都源于爱,正如谢云阐述的那样:“因为认同,才会主动成长;因为认同,才能突破成长路上的一个个瓶颈;因为认同,才不会认为统筹8小时以外是一种负担。”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绵阳市第九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9日第8版
作者:孙红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