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言生|打开无尽藏,运出髻中珠
唐宋禅诗话语体系中表征本心论的第三组话语是“自家宝藏”。“自家宝藏”的意象群主要有“贫女宝藏”“力士额珠”“衣珠”“髻珠”“牟尼珠”等象征譬喻。
与“衣珠”相联系的是“髻珠”。《法华经·安乐行品》中的“髻珠”,本指转轮王髻中之珠。转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隐。经文谓如来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未来将得成佛,犹如转轮王解开髻中之珠来赏予功臣。禅宗将“髻珠”同样创造性地理解为人的本原心性。《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四《克文》:“大众,唯有髻中宝珠,不妄与之。虽然不与,亦人人具足,十二时中光明烜赫,阿谁欠少?”禅宗宣称,参禅悟道,即是要“打开无尽藏,运出髻中珠”(《续古尊宿语录》卷三《南堂兴》)。禅宗主张,参禅悟道,就是要悟到髻中的宝珠:
满目更无心外法,
几人曾悟髻中珠?
祖师莫不叮咛语,
自是时人见处粗。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三)
同样,禅宗使用随说随扫的机法,对执着于髻珠的观念予以破除:
达磨未传心地印,释迦未解髻中珠。
有人若问西来意。还有西来意也无?
(《圆悟录》卷六)
髻珠固然珍贵,但只要执着,就又成为新的障碍,所以必须对执着于髻珠的观念予以破除。
“衣珠”“髻珠”对禅的参学具有很强的宗教实践性,它使人生发出在生死之中获得涅槃的体证,树立本心是佛、自己作佛的自信,培植起勇于承当的胆气,从而明心见性,荷担如来家业。正如永明延寿(904—975)所指出的那样,“一切含生,心珠朗耀,……或处轮王髻中,建大功而受赐。或系贫人衣里,惺智愿而犹存。……即生死中有不思议性,于尘劳内具大菩提身,以障重之人闻皆不信,甘称绝分,唯言我是凡夫,既不能承绍佛乘,弘持法器,遂乃一向顺众生之业,背觉合尘,生死之海弥深,烦恼之笼转密”(《宗镜录》卷十四)。
摘自吴言生《唐宋禅诗的话语体系》
评论